-
友情链接:
《小窗幽记·集醒篇第一》1.78【原文】忧疑杯底弓蛇,双眉且展;得失梦中蕉鹿,两脚空忙。【白话】我们都知道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,耳朵听到的不足以相信,眼睛见到的才真实可靠。但是,生活常识常常告诉我们,耳朵听到的不一定是假的,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。比如说“杯底弓蛇”,端起酒杯,看到杯底有一个弯弯曲曲、形状像蛇的影子;“忧疑杯底弓蛇”,于是就担心、害怕,就疑神疑鬼;“双眉且展”,其实大可不必,完全没有必要,因为杯底所谓的蛇影子仅仅是墙上挂的弓在杯底的倒影而已,与蛇没有任何关系,放宽心喝酒就对了。“得失梦中蕉鹿,两脚空忙”,这句话的关键字是梦。有关梦,南怀瑾在述著《易经系传别讲》这样说:“大家都有做梦的经验,好梦很快会醒,坏梦却不易醒;有时候你做坏梦会像梦魇一样,怎么样都醒不了,有时急一身大汗,想醒都醒不了。可是我们人生呢?都是'好梦由来最易醒’,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,所谓'多情自古空余恨,好梦由来最易醒’。我讲这个话的时候,有位同学说:'老师!这句话错了,我把它改一下:好梦由来不愿醒。’我说好,你可以天天梦见周公了。了解了这个道理,人生一切境界放开了,没有什么。好梦由来最易醒,这是历史的定则。练吊砖头、练提肛,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。要修道便要踏踏实实地走正路才行。”“得失梦中蕉鹿,两脚空忙”,做梦梦到自己猎获了一只鹿,一定很高兴;做梦梦到自己眼看就要猎获的鹿跑了,一定很惋惜。梦境就是梦境,无论梦境中两脚跑得多快多辛苦,梦醒时分都是白高兴一场、白惋惜一场。【注】1.忧疑,忧虑疑惧。唐·韩愈《君子法天运》诗:“利害有常势,取舍无定姿;焉能使我心,皎皎远忧疑。”宋·欧阳修《与大寺丞书》:“近郭天锡来后,便遣兵士作子等去,望人到,汝便离颍。至今已八九日,并无息秏,不免忧疑。”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四回:“弟子愚蒙,不悟法语,乞吾师明白开解,以释忧疑。”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回:“吾明日和你归郿坞去,同受快乐,慎勿忧疑。” 明·陆采《怀香记·夕阳亭议》:“你今夜呵,望三星何必忧疑,到明日呵,行六礼自生忻庆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四:“明日,魏博 搜捕金盒,一军忧疑。”清·陈忱《水浒后传》第十二回:“正忧疑不定,忽报宋兵到了,惊得手足无措。”清·王夫之《思问录·内篇》:“吉凶,得失,生死,知为天地之常然而无足用其忧疑,亦可以释然矣。”鲁迅《彷徨·伤逝》:“我知道我近来的超过她的冷漠,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,只是也勉力谈笑,想给她一点慰藉。”2.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,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。最早出处:予之祖郴为汲令,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,赐酒。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,其形如蛇。宣畏恶之,然不敢不饮。其日便得胸腹痛切,妨损饮食,大用羸露,攻治万端不为愈。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,问其变故,云:“畏此蛇,蛇入腹中。”郴还听事,思惟良久,顾见悬弩,必是也。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,于故处设酒,杯中故复有蛇,因谓宣:“此壁上弩影耳,非有他怪。”宣遂解,甚夷怿,由是瘳平。(《太平御览》卷二三引东汉·应劭《风俗通义·怪神·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》)衍生典故:尝有亲客,久阔不复来,广问其故,答曰:“前在坐,蒙赐酒,方欲饮,见杯中有蛇,意甚恶之,既饮而疾。”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,漆画作蛇,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。复置酒于前处,谓客曰:“酒中复有所见不?”答曰:“所见如初。”广乃告其所以,客豁然意解,沈疴顿愈。(唐·房玄龄等《晋书·乐广传》)综上文献所述,后世提炼出“杯弓蛇影”这个成语。3.展,【说文】转也。本作㞡,从尸,□省声。隶作展。【尔雅·释言】展,适也。【注】得自申展适意也。一曰诚也。【诗·鄘风】展如之人兮。【小雅】展也大成。【扬子·方言】荆吴淮汭之闲,谓信曰展。 又舒也,开也。【仪礼·聘礼】有司展羣币以告。【疏】展,陈也。 又【周礼·天官】展其功绪。【注】展,犹录也。 又【书·旅獒】分宝玉于伯叔之国,时庸展亲。【注】使益厚其亲也。 又【广韵】整也,审也,视也。【周礼·春官·肆师】大祭祀,展牺牲。【注】展,省阅也。 又姓。鲁大夫展禽,展喜。 又叶诸延切,音旃。【诗·鄘风】瑳兮瑳兮,其之展也。叶下颜媛。【注】展与襢通。 又叶章忍切,音轸。【张衡·西京赋】五都货殖,既迁既引。商旅联槅,隐隐展展。4.得失,①得与失。犹成败。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,一国之存亡在其主,天下得失,道一人出。”尹知章注:“明主得,闇主失。”宋·司马光《刘道原十国纪年序》:“英宗皇帝雅好稽古,欲徧观前世行事得失以为龟鉴。”②得与失。指利弊。唐·韩愈《禘祫议》:“如以为犹或可疑,乞召臣对,面陈得失,庶有发明。”明·文徵明《戴先生传》:“浙中海塘为患,有韩参议 者,从先生访水利得失,先生条刺利害兴废。”③得与失。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。晋·陶潜《祭从弟敬远文》:“心遗得失,情不依世。”宋·张元干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坐见如云秋稼,莫问鸡虫得失,鸿鹄下翩翩。”④得与失。特指赢利与亏本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然农有水旱,商有得失;工有成败。”⑤得与失。指是非曲直;正确与错误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吴失》:“目力疲於绮粲,而不以览庶事之得失。”唐·刘知几《史通·称谓》:“晋世臣子党附君亲,嫉彼乱华,比诸群盗,此皆苟徇私忿,忘夫至公。自非坦怀爱憎,无以定其得失。”清·田兰芳《叙袁仲方(袁可立孙)甲子秋冬诗》:“且足下负人伦鉴而深于风雅,倘因言之离合,判其邪正得失,如量而予以言,余将藏之笥中。”⑥得与失。指好坏,优劣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循行天下,察吏治得失。”唐·杜甫《偶题》诗: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”鲁迅《别诸弟》诗之三:“我有一言应记取,文章得失不由天。”⑦偏指失,过失。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子敬病笃,道家上章,应首过,问子敬 :'由来有何异同得失?’ 子敬云:'不觉有馀事,唯忆与郗家离婚。’”《南史·齐纪下·废帝东昏侯》:“帝小有得失, 潘则与杖。”5.梦中蕉鹿,比喻虚幻无常、真假难辨的境遇或欲望。清·黄景仁《沁园春·王叔庵先生斋头消寒夜燕》词:“叹名场已醒,梦中蕉鹿;酒徒难觅,市上荆高。”核心故事讲述郑国樵夫猎鹿后藏匿却遗忘地点,误以为梦境,而路人依其言寻得鹿。樵夫夜梦真相,次日与路人争鹿至官府,官员以“虚实难辨”判二人平分。《列子》卷三〈周穆王〉篇:郑人有薪于野者,偶骇鹿,御而击之,毙之。恐人见之也,遽而藏诸隍中,覆之以蕉。不胜其喜。俄而遗其所藏之处,遂以为梦焉。顺涂而咏其事。傍人有闻者,用其言而取之。既归,告其室人曰:“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;吾今得之,彼直真梦矣。”室人曰:“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?讵有薪者邪?今真得鹿,是若之梦真邪?”夫曰:“吾据得鹿,何用知彼梦我梦邪?”薪者之归,不厌失鹿。其夜真梦藏之之处,又梦得之之主。爽旦,案所梦而寻得之。遂讼而争之,归之士师。士师曰:“若初真得鹿,妄谓之梦;真梦得鹿,妄谓之实。彼真取若鹿,而与若争鹿。室人又谓梦仞人鹿,无人得鹿。今据有此鹿,请二分之。”以闻郑君。郑君曰:“嘻!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?”访之国相。国相曰:“梦与不梦,臣所不能辨也。欲辨觉梦,唯黄帝孔丘。今亡黄帝孔丘,孰辨之哉?且恂士师之言可也。” 宋·辛弃疾《水调歌头·呈南涧》词:“笑年来,蕉鹿梦,画蛇杯。”元·贡师泰《寄静庵上人》诗:“世事同蕉鹿,人心类棘猴。”清·黄景仁《满江红·赠王桐巢》词:“蕉鹿几番惊往事,关山若箇常年少。”廖仲恺《念奴娇》词:“梦觉沧江蕉鹿幻,惟向天南凝盼。”宋·黄庭坚《次韵吉老十小诗》之六:“佳人斗南北,美酒玉东西,梦鹿分真鹿,无鸡应木鸡。”明·文徵明《赵丽卿侍御邀游冶城》诗:“有客樽前谈梦鹿,何人天际慕飞鸿。”清·钱学纶《语新》卷下:“﹝李遇滨﹞北上考得教习,行将就选,一旦中寒卒死於道,向日夫荣妻贵之冀,竟同鹿梦。”蔡寅 《瞻园次渐庵韵》:“一代园林归鹿梦,百年风月付鹃魂。”6.空忙,干忙、白忙、瞎忙,即忙碌却没有实际的效果或收获。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看似忙碌实则无效或徒劳的行为。宋·苏轼《满庭芳》词:“蜗角虚名,蝇头微利,算来着甚乾忙。”宋·倪称《西江月·四面烟鬟绕翠》:“万事尽皆前定,人生底用干忙。只应醉里是家乡。且尽玉壶新酿。”宋·陈人杰《沁园春·守岁》:“世事干忙,人生寡遂,何限春风抛路歧。身安处,且开眉一笑,何以家为。”元·无名氏《朱砂担》第一折:“多则为两匙儿羹粥,乾忙了那一世,落的这前程。”清·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·干愁干忙》:“偶桓诗'白首乾忙度岁时’,又云'乾忙虽是红尘冷,须听幽禽快活吟’,亦谓空忙而无用也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